资讯频道
首页
>
技术文库
>
正文
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研究
特种装备网 发布时间:2017-06-20
分享到:

    摘要: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军民融合在装备保障领域针对海外空间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其基本概念,分析了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先期建设应该主要集中在装备维修保障、装备器材供应保障、装备保障动员等重要领域。为保证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顺利实施,还必须加强观念、法规、机制和人才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建设。

   关健词:海外;军民融合;装备保障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基本途径,能有效提升国防和军事能力,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1]。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融人世界经济体系,海外利益已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军“走出去”维护国家海外利益、保护海外侨民生命财产安全、营造有利海洋安全环境、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近几年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海的实践表明:当前,远海保障能力是制约我国海军“走出去”的一大短板。因此,着眼使命任务需求,积极探索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新领域,不仅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深度拓展,而且是稳步推进海军“走出去”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概念

    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延伸至海外空间的一种发展形态,其基本内涵既植根于“军民融合”原始概念。我国在历史上提出过“军民结合”“军地联合”“军民一体”等多个概念,对于“军民融合”,多数专家认为它与美国定义的军民一体化(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美国的军民一体化指的是把国防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与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2]。而在“军民融合”领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能弥补军队建制保障能力的不足,降低保障成本;对军地保障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军队装备保障由自成体系的自我保障转变为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保障体制,实施军民一体的装备保障,就形成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

    海军是保障国家海上安全的主要力量,也是国家海上力量体系的支柱,伴随着海军等军事力量的“走出去”,其装备保障任务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目前的保障体系已远远达不到海外保障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军民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所以,海外军民融合式保障就是我军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遂行海外军事行动时,根据装备保障规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融合式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于保障系统诸要素在海外空间中的整合和重构,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海外装备保障体制,科学合理地配置全社会保障资源,以满足我军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遂行海外军事行动时的装备保障任务,使军队保障由国内的军地合作保障,科学合理地延伸至海外空间。

    二、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主要内容

    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不仅会随着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而产生变化,也会受到我国海外利益的拓展程度、海军的兵力行动范围、国际的环境形势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其具体内容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内容近期可以在装备维修保障、装备器材供应保障、装备保障动员等领域进行集中探索;在未来,当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都具备一定条件时,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也将逐步扩展至装备研制生产保障、装备技术基础保障和装备保障信息环境等领域。

    (一)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

    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是指部队与相关地方机构之间,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在海外空间相互融合、相互支援所进行的装备维修保障的全部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动员国内地方力量实施海外伴随维修保障。在目前征召模式的基础上,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制度,采取市场化的经济手段,把地方的技术人员、技术资料、维修设备等保障资源,以常规化的形式,形成海军兵力海外行动时的常备维修保障力量,还可以学习美军的做法,将军工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以合同商身份参加海军平时甚至是战时的维修保障部署,以实现维修保障能力最大化为原则,将相关地方力量安排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场所和岗位,维修保障范围从近海延伸到远海。

    二是利用海外地方力量支援海外临抢修保障。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进行全球化的商业开发,在海外,特别是在海外重要港口附近,如东南亚、印度洋周边、地中海等地区,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当地的中资企业,一旦海军舰艇装备出现一些复杂故障,伴随保障力量也无法及时排除故障时,可以在适当机制的支撑下,征召这些海外地方力量支援海军舰艇的海外临抢修保障行动。

    三是吸纳国外当地力量协助海外维修保障。国外当地力量不再是我国民间力量在国外的分支机构,而是包括外国的本地人员和资源。利用国外当地力量协助我海军实施维修保障,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行的保障模式,也是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一个独有的特征。海军舰艇长期在外行动或驻扎时,可以选择外国具有一定修理能力的企业,配合伴随保障力量,共同完成舰艇的日常临检修,甚至是工程量较大的轻度损伤抢修任务。

    (二)海外军民融合式器材物资供应保障

    美军在装备供应保障实践中,已初步实现了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军事转型,建立了一个覆盖上游生产企业、保障服务提供商、各级指挥员、保障部门直至最终用户的全球供应网,实现了装备物资供应保障的效益最大化。借鉴美军的成熟经验,探索海外军民融合式器材物资供应保障可以重点从器材的筹措、储存、运输等环节入手。

    一是“商业采购”的器材海外筹措保障。由于标准差异性的问题,舰艇装备一旦发生故障,很难在海外就近采购维修器材,也很难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保障。但可以先期围绕一些通用维修器材、舰务器材等,以远海兵力附近市场可以供应的部分材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就近就便、择优订购的原则进行紧急筹措。当未来海军舰艇的研制生产过程“三化”(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水平达到一定条件,随着我国军工生产军民合作、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提高,舰艇维修器材的筹措渠道也会不断扩展到国外,除了上述的少数通用器材和舰务器材外,还会有更多专用器材可以采取商业采购型国际合作模式进行筹措。

    二是“寓军于民”的器材海外储备保障。当器材海外筹措渠道窄、筹措难度大,且国内运送至海外的路途远、时效性差时,提前将部分重要器材预置在海外兵力行动就近的地区是提高器材保障供应及时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手段。可以尝试商业化运作模式手段,以军地共用,“寓军于民”为目的,承建、租用或收购国外港口设施、仓库等,以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名义在适当地区建立海外的器材物资储备点,按照当地的法律法规,组织物资的接收和储备。如此,既可以承担执行远海任务的舰船海外物资补给和装备维修任务,又可以承担民用远洋商船的补给、维修任务。

    三是“军民结合”的器材海外运输保障。当器材海外储备条件成熟时,器材的海外运输量将会不断加大,目前全国各主要远洋运输企业运营航线已达两千余条,航线覆盖全球各主要贸易地区以及我军兵力海外活动区域,对我军海外需储存的舰船装备维修器材完全可以采用商业模式进行托运,与所在国签订相关物资补给协议,给予进口的军用物资以适当的便利,这在操作层面上是完全可行的。对于一些重要的舰船维修器材,或时间性要求特别高的器材,也可以采用空运方式来进行运输。

    (三)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动员

    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应对战争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通过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使装备保障系统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使地方保障力量快速融人军队,按照作战部署配置到海外的一系列活动。

    一是征集军民通用装备保障物资。军民通用装备主要包括国家、集体、个人拥有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机械器具装备、修理工厂(器具)及其他一些专用装备及其配套设备等[5]。由于这类装备具有军民两用性,其生产和储备都可以实行社会化。针对海军海外行动时的装备保障需求,海外军事行动在应急非战争军事行动或者战时,可以对国内大量的民用滚装船舶做出针对性的改装,将其作为海外支前保障的重要力量;战时,远洋货船、国际航班也可以动员起来作为海外装备物资保障的运输力量。另外,一些民用的远程通信系统,也可以作为海外行动时的备用通信设备。

    二是征用军民通用装备设施。舰艇的维护、维修,器材储备等,都需要相应的装备设施提供保障。在海外,有可能征用的军民通用装备设施主要是我们已经取得管理权、经营权和开发权的国外大型港口及其配套设施,还有驻外企业的大型仓储设施等。但是,在征用的过程中,涉及大量外交协商工作,在取得相关国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及时征用以上军民通用装备设施,实施海军舰艇的海外装备保障行动。

    三是征召装备保障人员。在科索沃战争中,美、英国征召了20多万后备役人员上战场,其中大部分是专业技术人员,为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3]。因此,可以借鉴外军的这些经验做法,利用动员法律和法规的强制手段,划分装备保障的地方后备人员范围,明确其责权,并加强军民融合的政策宣传,有效调动军工和民营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先期熟悉部队装备保障的指挥和运作模式,以市场化的经济手段鼓励地方人员敢于也乐于在后方或者直接前往海外支援部队的装备保障行动,保证装备保障人员征召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措施

    实施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的综合配套建设是完善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制、机制、技术手段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顺利建立和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

    (一)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大胆思考海军走出去、装备保障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升,特别是我国国家利益向海上方向显著拓展,要求海军既要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遂行远海防卫作战等任务,又要承担和我国家地位相对应的海上反恐、维和、救援等国际责任。远离本土在海外执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民海军的一项重要使命任务。当前,海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突破“陆上大国”的传统观念,积极拓展海上战略防御空间,迅速构建起海外行动支撑体系,为海军遂行海外多样化军事任务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使中国海军成为真正的“蓝水海军”。

    (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是规范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实施海外军民融合式保障的重要保证。海外军民融合式保障,不仅涉及部队,而且还涉及地方政府以及国内外有关商业单位或个人;不仅涉及人员、装备、财务管理,而且还涉及保护军事秘密、维护企业利益、确保保障质量等诸多方面。海军海外行动军民融合项目建设和保障活动的开展是跨体系、跨部门、跨实体的社会化行为,必须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海外行动军民融合项目和活动在法律机制的作用下充分发挥效能,从而保障军民融合的有效实现。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国家立法、军队规章制度和保障标准规范,为海外军民融合式保障力量实施保障活动提供行为准则,为维护军民双方的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三)研究国际合作机制

    随着我国外交和军事交往的不断拓展,我国与许多国家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军事合作机制,与相关国家在反恐、联合军演等军事活动中就后勤保障相互支援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外交活动和军事交往中,应加强装备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要从我国的国情、军情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出发,在不改变“不结盟”政策的大前提下,积极探索综合保障点型、商业采购型和军品贸易型等多种国际合作机制,充分抓住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挖掘为我所用的全球保障资源。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在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中,需要一批具有开阔思维、全球化视野、具备部队和地方双重管理手段的保障管理人才,还需要一批既懂军事又懂国际和国内商业运作的保障合同管理人才。在当前海外军民融合式保障建设的起步阶段,能否尽快加强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海外军民融合式保障建设的长远发展。因此,要针对以上人才的专业特点,依托军队自身的教育机构,也可以与地方或国际的有关科研院(所)相结合,采取自身培养、联合培养和委托培养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模式,加快海外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结束语

    伴随着海军整体建设的转型,海军远海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频次将越来越高,任务时间越来越长、任务强度越来越大,海外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有的“自带干粮”式的保障模式将难以为继。依托我国国内和海外地方保障力量,大胆引入国内外可利用的维修保障资源,探索海外军民融合式保障的新模式,将成为未来提高海军远海装备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于川信.军民融合战略发展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

    [2] 倪新国,张学明,张鹏,等.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

    [3] 李环林.军民融合装备保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分享到:
[来源:海军工程大学责任编辑:黄强]
官方微信号:tezhongzhuangbei
立即关注特种装备网官方微信,
第一时间了解行业权威资讯和商机信息!
官方微博:特种装备网
关注我们,了解实时动态,与我们互动!
《特种装备采购指南》DM广告杂志直接投放全国公、检、法、司、安、武警和军队等系统后勤、财务装备、科技等部门及特种装备行业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