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
>
技术文章
>
正文
基于BYOD理念的移动警用装备建设思考(组图)
特种装备网 发布时间:2016-07-21
分享到:

    【摘要】移动警用装备建设是移动警务应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一线民警工作效率和现场执法水平至关重要。目前,BYOD的理念在商业领域已经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在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和警力日显不足的矛盾,思考如何利用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通信和单警设备研发技术,提升警务工作效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借鉴BYOD的理念,分析讨论了这种理念在移动警务应用和单警装备配备中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实施的步骤,希望为有关应用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警用装备移动警务BYOD公共安全

    引言

    BYOD(BringYourOwnDevice)是“自带设备办公”的缩写,指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这些设备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而更多的情况指手机或平板这样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在机场、酒店、咖啡厅等,登录公司邮箱、在线办公系统,不受时间、地点、设备、人员、网络环境的限制。自带设备办公(BYOD)一词最初于2009年出现,源于英特尔公司当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员工携带自己的设备上班并将其连接公司内部网。BYOD目前主要针对企业等商业机构用户,是移动办公的重要方式,这种新的工作理念带来了提升工作效率(随时随地开展工作)、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高效协作等优势,但也面临包括基础支撑、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等方面的挑战。

    作为警务人员,有别于一般商业机构用户,对于警务信息的实时性、可靠性、便捷性都有很高要求,而且警察是和平时期24小时待命的职业。特别是随着国内反恐形势日益严峻,社会治安环境日益复杂,各类应急突发事件频发,需要公安干警随时随地及时准确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并将个人采集的现场信息及时回传指挥中心,移动警务已经成为未来警务活动的重要模式。面对警力资源短缺、各类专用设备成本攀升、扁平化勤务指挥要求不断提升的新形势,需要充分思考如何利用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设备,满足双向、便捷、多元化的信息沟通需求,增强对指挥决策、资源调配、情报获取等方面的支撑。图1展示了警务自带设备办公应用场景。

基于BYOD理念的移动警用装备建设思考

图1警务自带设备办公(BYOD)

    一、移动警用装备应用现状的不足与BYOD的优势

    实际上,移动警用装备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各地公安机关也都先后开展了很多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针对各警种的终端配备多样,不同业务工作就需要配备不同的终端,增加了一线民警的负担,给警务信息的共享也带来的一定困难。

    (2)以电台为主的警务终端装备能够很好解决语音通信的问题,但由于终端屏幕和网络带宽的问题,移动数据应用,特别是无线宽带数据的应用一直是软肋。

    (3)通过配备专用警用终端的方式增加了财政成本,而且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需要巨大的工作量。

    (4)专用警务终端无法做到7×24小时的服务于民警,且用户体验和便携性一直是专用终端的弱项。

    (5)特殊情况下需要隐蔽侦查时,专用终端不易于保密和隐藏,而个人设备则更加易于伪装。

    通过研究BYOD的工作理念,坚持公网与专网融合服务于警务活动的思路,利用公安干警自己的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通过安装App的方式,实现前端与后台的无缝对接和信息互动,我们认为能够较好地补充现有的移动警务模式,提供日常专业工作外的信息服务支撑,有效实现全时空警务触角的延伸和拓展,使每个干警成为警务信息的感知前端和控制终端。

    采用个人手机实现移动警务的优势,一是能够确保终端随时在线,全天候、大范围服务警务工作,适合警务工作的特点;二是充分利用了目前公网覆盖广、带宽大的优势;三是兼顾了个人用户体验和喜好,提升了应用的可用性;四是易于部署和使用,维护和培训成本降低。在大数据时代,采用个人终端完成移动警务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每个干警的个人终端,7×24小时的采集包括干警的位置、周边情况等各类信息,将每个民警变成信息感知前端,为整体掌控社会治安态势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

    二、移动BYOD警用装备应用的前景分析

    当然,我们必须要明确,BYOD方式的移动警用装备定位于是专业方式的补充和辅助,绝不可能替代。在正常的警务活动中,专业警务终端在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等方式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不可取代的,个人终端的警务应用是其必要的补充和拓展,而且还需要解决安全性、隐私保护等等一系列的具体问题。

    具体警务应用包括:

    (1)应急突发现场的实时图像采集回传(videostreaming)。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周边警力还未到位的情况下,通过搜索闲置警力智能手机的位置信息,确定最近的警力情况,利用App的群呼功能或直接打电话,让警力到现场,并利用手机的摄像功能,将现场情况实时进行回传(随着4G技术的普及和覆盖的完善,实时传输视频将成为可能),以最快方式让指挥部了解现场的实时情况,待专业力量到达现场后该警力可以撤离。

    (2)专业无线电台覆盖盲区的通信(UnifiedPTT)。在特殊区域开展警务活动的时候,如偏远山区、地下空间等,专网信号没有覆盖,电台处于脱网状态,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公网信号,利用App中的PTT功能实现公网PTT与专网的互联互通,确保警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使用公网手机与专网集群进行互联的尝试,他们认为一方面作为一些高级领导不一定携带电台,他们可以利用手机及时掌握电台的通信,了解事件的处置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手机PPT应用可以让更多的如安保志愿者、文职辅警、保安协警参与到一些应急事件的处置中来,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处置工作,也有利于减轻干警的工作量。

    (3)实时情报信息的采集获取。干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的各类社会问题、治安隐患、安全漏洞、可疑人员等信息,随时随地利用App将相关现场图片、位置信息及文字描述进行上传,将作为情报信息的日常积累。

    (4)位置信息的上传与导航。在App开启后,定位信息将自动上传,为指挥人员了解掌握民警位置提供参考,同时,位置信息可以为紧急情况下的路线规划提供依据。

    (5)重要信息现场推送。在警务活动中,可以实现将嫌疑人员、车辆照片、视频等重要信息直接推送到现场警务人员手机上,为有效开展警务活动提供必要支撑;在多警种联合参与的勤务中,在正式勤务开始前利用电子地图将集结地点的准确位置推送到干警的个人终端上,将提升勤务现场的有效组织能力。

    (6)警务信息的现场录入采集和传输。公安信息系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将客户端移植到干警的手机等终端设备中,使社区民警、巡逻民警、办案民警能够随时随地地录入警务信息,实现移动办公。

    虽然我们利用民警的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开展警务工作的思路在提升警务效率、拓展警务触角方面有着一定优势,符合发展方向,但由于警务工作的特殊性质和严格要求,真正将该思路落地实施还在政策、体制机制、技术架构等多个方面有着障碍,特别要解决安全性方面的问题是最大的困难。安全问题直接决定了该应用的技术路线和架构体系,图2所示即为警务BYOD的网络架构。

2.png

图2警务BYOD网络架构

    三、移动BYOD警用装备应用的主要障碍

    公安部在公安信息网信息和网络安全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公安网与外部网络(包括移动互联网)要物理隔离,且用于内外网数据交换的公安网边界接入平台不得联接国际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公信通【2007】78号令)。各地公安机关为满足移动警务的实际需求,建立了基于加密VPN的专用通道,实现了安全的移动警务应用,通过技术方式避开了与互联网直接相连的政策问题。

    然而,利用民警手机接入公安网就存在不可逾越的安全问题,首先是网络传输的安全,如何利用普通手机(不进行硬件改造)实现符合公安信息传输要求的加密VPN专用通道,避开互联网连接问题;其次,终端安全上,如何确保移动互联网信息存储区域与公安信息存储区域在手机上实现物理隔离。除了安全问题外,基于公安信息网的后端应用平台搭建上,为适应不同移动终端的应用开发,应该建立基于云计算架构的PaaS移动警务应用体系,借鉴AppStore和GooglePlay等应用商店的模式,搭建公安移动警务应用开发平台,支撑相关业务部门的移动端应用开发,有关部门对上线移动应用进行严格测试和审核,确保各类终端应用的安全稳定运行,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一类移动应用配备一个警务终端装备的尴尬局面。

    四、推动移动BYOD警用装备应用的思考

    目前来看,虽然开展警务BYOD业务应用还有一定障碍,但毕竟公安信息化的发展始终是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相关政策要求要逐步适应于公安实战工作的需要,就如同公安信息网的内外网交换平台建设,以前的公安网信息与外界的交换是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但随着公安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的采集和应用成为提升公安机关社会掌控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前期的试点试用、科研攻关、标准规范制定、全面推广应用等步骤,内外网交换平台的规范建设在全国公安机关成果显著,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其中既解决了政策方面的壁垒和信息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也解决了实际的需求应用问题。

    笔者认为,公安机关有关部门应充分借鉴经验,提前谋划,做到未雨绸缪,先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为未来警务BYOD应用的发展奠定基础,使之成为公安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中的方向。

    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三个阶段,逐步实现BYOD的移动警务应用。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以小范围应用试点为主,基于互联网搭建BYOD移动警务平台,回避信息安全问题,实现急需应用但又不涉及数据安全的应用功能,包括:非涉密信息和通知的发送和推送,终端PTT应用,现场照片或视频的实时上传,终端定位信息获取,一键拨号的实现等,逐步培养民警的使用习惯。当然,为鼓励干警使用手机警务App,可以适当补贴用户的手机上网流量、民警拨打110优先等措施来扩大使用范围。这个阶段后台的建设需建设在互联网上,在具体数据的应用和使用上存在不方便之处,但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逐步建立起基于个人终端的移动警务应用模式、管理机制以及规范的运行处理流程,各部门的配合和流转顺畅。

    第二阶段,科研突破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不断摸索警务BYOD习惯和梳理存在的技术和机制方便的问题,针对突出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探索解决瓶颈性问题的方案。针对信息安全问题,在终端方面,可以借鉴Samsung公司中Galaxy系列手机中使用的KNOX黑箱技术,探索在便携终端上将警务信息工作区与个人应用区进行物理隔离的方案,将这种方案和产品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获得权威部门认可后,争取公安部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链路方面,研究通过软件方式建立具备足够强度公安专用VPN通道,保证传输信息的可靠保密,解决民警应用能够获取公安信息网相关数据资源的问题;在机制方面,研究建立对每个民警终端的安全管理制度、机制,建立此类应用的奖惩机制,确保民警安全、可靠的使用;在技术管理手段方面,研究建立警用App的技术管理监控平台,确保开展警务应用的民警终端能够被有效的授权、监控和控制,防止进行违规操作,甚至在丢失情况下,能够被远程追踪和控制,防止失泄密事件发生。在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成熟后,从需求和实战的角度出发,充分借鉴公安信息网内外网交换平台实施推广的做法,提出适合于警务BYOD应用的专用解决方案,公安部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或规范,推动相关部门政策上的认可和调整,适时开展该类应用的推广。

    第三阶段,整体推进阶段。在第二阶段相关研究的推动下和相关部门的许可下,公安部相关部门应根据前期试点和研究的情况,出台技术框架标准和规范,提出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同时,在条件成熟的单位,可考虑在较大范围内开展推广警务BYOD应用。但需要处理好传统应用与新的终端应用的关系,工作时间使用警务专用终端(PC、警务通),而8小时外采用个人终端,在后端需要将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共享,确保不同终端的工作平台的一致性,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五、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中,特别是BYOD理念的不断推广,工作与生活的界线已经变得模糊,警务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特别是社区警务的开展,更加需要将更多相关人员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共享(社区民警QQ群、微信群)。警务BYOD带来的优势更多是民警工作的灵活性和人性化、警务信息无处不在的获取和警务触角的全时空拓展,从而以一种最为自然和直接的方式提升警务工作效率。虽然,目前有一些政策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但从技术发展和实战需求来看,警务BYOD将成为未来移动警务应用的重要补充和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

    [1]徐涌,Aruba.BYOD趋势下的安全战略应“以人为本”[J].网络与信息,2012.9:73

    [2]舒文琼.移动终端安全管理重在数据保护[J].通信技术,2012.30:41

    [3]孙强强.BYOD在电力企业中的研究和应用[J].现代计算机,2013.7:46-50

    [4]江原.BYOD个性化办公的安全考验[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5:20-22

分享到:
[来源:北京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部责任编辑:陈锐]
官方微信号:tezhongzhuangbei
立即关注特种装备网官方微信,
第一时间了解行业权威资讯和商机信息!
官方微博:特种装备网
关注我们,了解实时动态,与我们互动!
《特种装备采购指南》DM广告杂志直接投放全国公、检、法、司、安、武警和军队等系统后勤、财务装备、科技等部门及特种装备行业厂商。